bet365电竞

当前位置: 网站bet365电竞 >> 教学科研 >> 教研动态 >> 正文

期刊概览:《中德跨文化论坛》2025年第1期目录摘要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24 [来源]:


bet365电竞 


《中德跨文化论坛》

  编: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Hiltraud Casper-Hehne(哥廷根大学)

 

     常务副主编:张晓玲(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中文)

1. 跨文化管理研究:对象界定与面向未来的研究路径

 

作者:Christoph Barmeyer 帕绍大学、Elisabeth Huber 帕绍大学

本研究对跨文化管理(IKM/CCM)的对象、范式与方法演进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未来的研究建议。作为一个动态且跨学科的领域,跨文化管理关注文化如何影响组织中的工作行为与跨文化互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文化比较”逐步转向“跨文化互动”。其核心议题涵盖跨文化沟通、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变革、跨文化团队与谈判、语言与意义协商、管理实践的跨境移植以及多元身份与移民议题等。IKM在不同范式的支撑下并用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功能主义/实证取向通过标准化测量揭示可比差异;解释取向强调情境化与行动者视角;批判取向关注权力—不平等如何在“文化”之名下再生产;后现代取向则将文化视为流动与叙事建构。相应地,etic文化客位)与emic(文化主位)两种研究路径的组合,以及多层次、混合方法的设计愈发重要,以更整体地把握文化现象。

尽管议题与方法日益多样,西方尤其美式学术的主导仍是结构性挑战,体现在问题选择、理论语言、方法与发表生态等方面。面向未来,本文据此提出三类建议:第一,在理论视角上,从“静态差异”转向“过程—关系—情境”的动态观,优先研究实际互动中的意义生成与身份协商;倡导“范式互容”与“范式互动”,以多范式、多方法、多层次的整合实现认识增益,同时加强emic与区域/语种多样性,提升非西方与跨语种知识的能见度与解释力。第二,在方法策略上,鼓励定量与定性并举的混合设计,结合大样本比较与深描式田野调查,贯通个体—组织—社会三层分析;推进语言因素与传播媒介(含数字平台)的测量与质化诠释结合,发展可复用的数据与工具以支撑情境化比较。第三,在议题聚焦上,呼吁从“风险与冲突”转向“机遇与协同”,系统探讨文化差异如何在何种条件与机制下产生正效应(如创新、学习、韧性);将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多元与包容、迁移与再融入等全球性宏观趋势纳入跨文化管理研究框架,以回应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的环境下组织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从“跨文化”走向“跨学科”,与组织研究、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发展研究与区域学形成更紧密的知识协作。

综上,跨文化管理的价值不在提供于去情境化的“做与不做”,而在于培育一种对文化与跨文化性的反思性理解与建构性实践能力。唯有以开放的知识生产与协作网络,推动理论的多元共、方法的互补增益与议题的现实对接,跨文化管理研究方能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的世界中保持解释力与实践相关性,助力组织将文化差异转化为协同与创新的来源。

关键词: 跨文化管理;跨文化性;组织;元视角;未来研究建议

 

2. 中德高校答疑时间中主体性建构的对比研究——以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与“wir”的“非原型”用法为例

 

   Susanne Günthner 明斯特大学、 赵洁 明斯特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德高校德语专业答疑时间(Sprechstundengespräch)为语境,基于互动语言学框架,对比分析汉语“我们”与德语“wir”在主体性(Agency)建构中的“非原型”用法,即人称代词在语言表层的指称范围(与其基本语义一致)与实际行动责任主体之间发生偏离的现象。研究语料包括中国9位教师与学生的12段谈话(总计8小时12分)及德国11位教师与学生的12段谈话(总计2小时46分)。

研究发现,中德语料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非原型”用法主要分为两类,且均出现在具有机构权力的教师话语中:(1)“我们”指代听话人(“你/你们”),或“wir”指代“Sie”。(2)“我们”指代说话人自身(“我”),或“wir”指代“ich”。尽管两种语言中均存在此现象,但在使用频率与语用功能上差异显著:汉语语料中共出现80例(0.1626/分钟),而德语语料中仅出现3例(0.0180/分钟)。在语用层面:以“我们”或“wir”指代听话人的用法多见于建议、指令或程序安排中,教师通过此类表达将学生义务(如修改论文、注册考试)纳入“我们”,以构建团队关系并分担责任。该用法在中文语料中高频出现,反映出中国教师在论文指导与答辩中的制度性责任及“家长式”师生关系(体现为父权式关怀与责任承担)。在中文语料中,以“我们”指代说话人自身这一用法常见于潜在面子威胁场景(如催促论文进度),教师借助代词复数形式实现自我退隐与责任分散,从而缓和个体化意见,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谦逊观念与面子维护取向。与之相比,德语语料中虽也出现此类用法,但其功能与面子维护并无直接关联。

本研究立足语言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视角,通过比较分析中德两种语言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非原型”用法,揭示了不同文化中高校制度语境与价值取向对师生答疑时间互动中人称代词使用及主体性建构的影响。在跨文化学术交际与外语教学中,教师适度使用此类表达可增强团队认同与协作意识,但也需警惕其可能引发的“家长式”指派与责任模糊问题。跨语际培训应关注不同文化对“团队化”语言的接受度差异,以促进师生合作与文化敏感度的提升。

关键词: 行动力/行动主体性;人称代词;导师个别咨询;非原型用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德国研究基金会(DFG)重点研究小组“人称指称实践”(项目编号:457855466)的阶段性成果。

 

3. 德国主流媒体涉华气候变化叙事的结构过程分析

   者:巫莉丽 青岛科技大学

内容提要:作为国际媒体报道的核心议题之一,气候变化涵涉历史文化、社会建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政治等维度。作为欧洲关键国家,德国主流媒体如何在气候话语中叙事中国,不仅影响公众认知,也折射其对华政策与国际定位,并揭示跨文化认知框架与中德关系的舆论逻辑。

本文以《南德意志报》和《明镜周刊》20192022年的涉华气候变化报道为语料,从跨文化研究与叙事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出发,提出“结构–过程”结合的多层次分析框架,以考察德国媒体对中国的叙事建构。

在结构维度上,研究区分三个层次:(1)叙事表层结构:依据策略性叙事分析的四类要素(人物与角色、布景与语境、情节与冲突、结局与解决方案)提取并编码叙事元素;(2)叙事中介结构:通过二级编码整合表层元素,归纳出13个核心叙事模式,如危机叙事、身份叙事、竞争叙事、合作叙事、自我批评叙事等,它们在报道中交织呈现,共同塑造了德媒气候话语中的中国、德国多重角色及其互动关系;(3)叙事深层结构:结合 Schwartz 价值观模型开展三级编码,提炼出12类价值观念,并归纳为现状、未来、自我与他者四大导向,为叙事模式赋予价值逻辑。

在过程维度上,研究同样划分三个层次:(1)“叙事内”过程:考察叙事的内部逻辑与结构组织,揭示不同叙事模式在文本中如何组合成连贯框架;(2)“叙事外”过程:分析叙事生成与再生产的社会文化条件,特别是价值观念与他者形象的建构,以及其与德国能源转型、外交战略和社会辩论的关联;(3)“叙事后”过程:追踪叙事在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揭示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转变、再叙述与流动。

研究结果表明,德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气候变化叙事呈现出结构逻辑—价值逻辑—过程动态的三维耦合。德媒所塑造的复杂多元的中国形象,不仅折射其在气候话语中的立场与焦虑,也为德国社会的自我反思和政策正当化提供了话语资源。本文通过“结构–过程”结合的多层次分析,揭示了叙事模式、价值维度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了该视角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解释力。研究不仅为理解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提供实证支撑,也为跨文化叙事话语分析和气候话语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词:中国;气候变化;德国媒体;叙事分析;跨文化交流

 

4. 中德媒体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报道中女性意识的对比研究

 

  者:梁珊珊 北京理工大学、张 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性别平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当代女性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在各个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能力。体育领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缩影,尤其能够反映出这种性别平等的进步态势。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从首届冬奥会仅有13名女性运动员参赛,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女性参赛人数几乎与男运动员并肩,创下参与比例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显著变化体现了体育竞技场上的性别平等进程,也折射出社会性别平等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进程中,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公众对女性体育参与的理解和认知。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报道往往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女性意识表达。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德国媒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框架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两国媒体报道中呈现的女性意识特征及其异同。

本研究选取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德两国主流媒体关于女性运动员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语料收集方面,中文语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主流媒体的99篇报道;德文语料则选自《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和《世界报》三家德国权威媒体的95篇报道。研究以乐黛云和Frigga Haug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其核心概念“女性意识”为理论基础,在臧国仁的高、中、低三层次框架理论下,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北京冬奥会期间关于中德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在高、中、低三个层面上分别呈现了怎样的女性意识以及这些女性意识存在哪些异同点。研究发现,中德两国媒体在女性运动员报道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媒体倾向于构建女性运动员的社会榜样形象,着重展现她们在集体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担当方面的表现,更多体现出社会维度上的女性意识;德国媒体则更关注运动员的个体体验和自我实现,更多突出文化维度上的女性意识表达。在自然维度上德国媒体的呈现则更为明显。究其差异的原因,根据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本研究认为中国文化的高集体主义倾向使得媒体更强调女性运动员的社会角色和集体价值,而德国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特质则促使媒体更关注运动员的个体经验和自我表达。

关键词:北京2022;女性意识;中德报道;对比研究;跨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评隐喻视域下德语区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构建与演变》(项目编号:24YJAZH079)的阶段性成果。

 

5. 混沌整体与未分化之虚: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德布林“整体性怀旧”的道家—神话学阐释

   者:张晖 中国社科院

内容提要:本文从跨文化诗学与神话学视角出发,探讨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整体性怀旧”的哲学意涵与美学结构。与以往将蒙太奇视为电影化拼贴、表现现代都市碎片性的技术不同,本文认为德布林的蒙太奇是一种形上诗学实践,旨在通过阅读过程中的动态流动重建“混沌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念与其哲学思维紧密相连,既拒绝西方线性理性传统,又展现出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深层结构同构。

德布林早期关于“整体”的论述,经历了从经验现实的全景把握到超越性重构的转变,其“混沌整体”观在20年代形成:整体不再是秩序与完满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通过流变与循环显现的“未分化之虚”。文章指出,德布林与庄子皆将“混沌(Hùndùn)”视为生成之原、存在之基——它非无序,而是容纳万物出入的“空”。德布林的整体思维因而呈现出螺旋式的动态结构:从“大—逝—远—返”的循环中,世界在“返”的瞬间获得更新。

小说层面,《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人物的命运运动也体现这一循环逻辑。主人公比伯科普在生与死、秩序与混乱之间的漂流,并非终向湮灭,而是在“返归生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整体的再体验。生命与死亡在此被赋予同等的存在价值,个体的解脱并非超越此世的彼岸,而是在此岸经验中对“无恐惧、无执著”的重新体认。

德布林的整体性怀旧与庄子的“齐物”思想在结构上契合:二者都反对二元对立与抽象主体中心,追求一种“内在超越”的存在方式。德布林所言“混沌”与庄子所言“虚”皆为非实在性的生成之源,指向“万物一体”的存在经验。这种整体并不以形而上之“道”或“上帝”保证,而在永恒的循环与差异共存中显现。

总体而言,德布林的“整体性怀旧”并非对失落原初的回望,而是一种经由混沌、差异与流变实现的创造性复归。蒙太奇因此不仅是叙事技法,更是一种形上操作:在碎片的并置与突转间,重新激活“同时性中的整体”。这一跨文化对读揭示,德布林的思想与道家哲学在“返”“虚”“混”“一”的语义场中相互映照,显示出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东方回声。混沌整体由此成为一种超越西方二元逻辑的世界生成观——它不是终结,而是循环中不断再生的起点。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庄子;蒙太奇;整体;混沌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德布林研究”(项目批准号:24FWWB018)的阶段性成果。

 

6. 文本忠实与外部操控因素张力下的文化传播——燕妮·埃彭贝克小说Heimsuchung英、汉译本比较研究

 

   者:冷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容摘要:在全球图书市场中,当代德语文学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在此背景下,德国作家燕妮·埃彭贝克的作品能够获得国际关注显得难能可贵。本研究以埃彭贝克小说Heimsuchung的英、汉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典型文体特征的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与翻译过程操控因素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当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目标时(如英译本),译者倾向于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如双关语、身体隐喻、韵律,以呈现作品的文学性与文化独特性。当以普通读者的接受度为首要考量时(如汉译本),译者会弱化文体风格的复杂性,如将韵文转为散文,不保留双关语,忽略隐喻和韵律等,以提升文本流畅度。

翻译作为社会行为,其目的以及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多方因素。可以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甄别其中的主要操控因素:德国文化机构通过资金支持推动忠实于原著的翻译,英译本因此得以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而中译本未获得翻译资助;出版社定位不同:美方出版社以推广高雅文学为宗旨,而中方出版社更注重大众市场,导致汉译本削减原文的语言风格复杂性;译者方面,英译者作为德语文学专家、学者,以传播德语语言文学的独特传统为己任,而汉译者因出版社要求和时间压力,采取了将文本扁平化处理的策略。

此外,不同的文化距离也对译本产生影响:与德英文化间的差异相比,中德文化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要求汉译本译者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并采用更为复杂的翻译技巧以弥合读者既有知识之不足以及中外语言差异。此外不能忽视的是,同样因为文化差距较大,中国读者对于译文的可读性有较高的期待。

本研究揭示:文学作品是否能得到忠实的翻译,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取决于翻译过程的操控力量,并受到文化距离的影响。德语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成功传播得益于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相近性、赞助机制的支持、优秀译者和专业的文学出版社的参与,而在中文语境中要体现德语文学的特质,并满足读者合理的可读性期待,更需要各方的大力投入。

关键词:文学翻译Heimsuchung;文化距离;文化传播;翻译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22JJ031)的阶段性成果。

 

 

7. 书评:《山寨:中国式解构》作者:韩炳哲程巍译出版时间:2023[2011]

   者:唐艋 四川外国语大学

内容提要:中文新词“山寨”指对知名品牌产品的仿制。由于与原品牌的相似性及对原产品的再设计,山寨产品游走于产品盗版与创新之间的灰色地带。韩炳哲在其2011年发表的德语随笔《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出版中文译本)中,从哲学与美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山寨”现象。他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思想资源,对西方“原创”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解构,并通过大量中西艺术史案例——如东原、张大千与范艾克——揭示中西文化在“原创”“再造”与“主体性”观念上的深层差异。在韩炳哲看来,山寨并非单纯模仿或伪造,而是一种体现灵活性、包容性与动态性的中国式创新实践。通过对“原作”“复制”“印章”“权”等概念的跨文化阐释,他展示了中国思想中生成性与关系性的特征,并以此反思西方以唯一性与恒定性为核心的本体论传统。该书不仅拓展了对“原创性”的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重新认识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哲学与审美视角。

 

《中德跨文化论坛》简介

》( Interkulturelles Forum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Kommunikation)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与德古意特出版社(德国)联合出版。作为中国和德语国家跨文化交流领域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刊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份以刊登中德跨文化交流领域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德语期刊。

本刊编辑部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每年出版两期,分别于3月和9月发刊。

 

本刊主要关注中国和德语国家跨文化交流中的成功模式、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误解与冲突,以科学的方法探寻原因及解决路径,贴近实践进行理论探讨,旨在以科学认识引导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德语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本刊欢迎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领域的原创性论文投稿,其中以基于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为主,适当兼顾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并鼓励以跨学科的视野探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刊主要刊登德语论文,也收录英语论文。本刊仅接受首次发表的论文。

 

本刊主要常设栏目有:

1、跨文化交流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2、跨文化交流史与前沿研究

3、跨文化学术交流、媒体传播、商务交流、政治交流

4、经典作品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

5、学术书评

6、名家深度访谈

7、介绍中德跨文化交流最新发展动态的研究报告

 

获取本期论文全文链接

//www.degruyter.com/IFDCK

《中德跨文化论坛》投稿方式

1. 研究类文稿一般为 50008000 单词;书评类文稿一般为 20003000 单词;

深度访谈一般为 30005000 单词。

2.本刊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在线投稿为本刊认可的唯一投稿形式。

投稿网址为://mc.manuscriptcentral.com/ifdchk